臺灣鹿港人。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1964)美國印地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語言學博士(1970)。美國南伊利諾大學(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及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任教長達25年(1970-1995)。1995年受邀返台創設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並擔任第一任及第二任所長,先後歷任文學院院長(1998-2002)、副校長(2009)及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2002-2005)。2004年獲選為國際中國語言學會(IACL)會長,2010年獲頒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2020年獲選為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建校200年)語言學系傑出校友。
從1970至今發表專書五冊,近百篇中、英期刊論文。其研究興趣焦點可分五個階段,生成語法(1970-1980),認知語法(1980-2000),手語語言學(2000-2020),語言與老化(2010-2020),漢字識字與中文閱讀障礙(2020─)。從1976-2018擔任中國語言學報副編輯(Associate Editor,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87-1994擔任美國中文教師學會學報主編(Editor-in-Chief,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s Association),2011-2017擔任華語文教學研究主編 (Editor-in-Chief,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在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期間,創立該校中、日文語言與東亞學部門,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期間創立北美洲中國語言學年會,在台灣中正大學期間創立語言學研究所,人文與社會科學中心、高齡社會研究中心,手語語言學台灣研究中心。
現為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興趣為口語、手語兩種語言溝通模式語法與語意之間的組合關係,探討人類語言的共性及差異。2010年起開始與認知心理學家,認知腦神經學家、臨床神經內科醫生合作,以漢語材料為基礎,探討語言衰退與記憶、注意力、腦神經組織退化的關連,冀望能研發有效語言訓練延遲認知的老化,同時建立能偵察早期失智的語言標記。2016年起擔任中正大學高齡研究基地共同召集人,2018年起擔任教育部深耕計畫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臺灣認知腦神經學會監事長。